00:06 印象中的中画幅产品,体积都是硕大的、笨重的,直到富士GFX出现才一改这样的局面,而GFX中更是以GFX50SII最为轻巧。那么富士是如何将一款中画幅产品做到如同全画幅产品一般大小呢? 无忌器材编辑丨强旮旯 一、44×33画幅,均衡之选 众所周知,在胶片时代,画幅可以拍摄不同尺寸的底片,如6×4.5、6×6、6×7、6×8、6×9、6×17等。除了底片尺寸大小不同外,这些画幅更是让画面的构图有了多样的变化。不过,由于画幅物理尺寸的限制,很难进行数码化。参照传统的胶片相机就可以看出,即便是纯机械结构,没有任何电路板、芯片、散热系统、防抖系统的胶片相机,也都有着非常巨大的体积,这是与数码时代轻巧便携的思路完全不符。 随着众多商业领域的摄影师不再满足全画幅产品的画质,数码中画幅随之而来,但可以看到鉴于上述尺寸问题,大尺寸CMOS的良品率及造价问题,目前的数码中画幅CMOS仅有两个尺寸可选,分别为54×40和44×33两个画幅。 如果按底大一级压死人的理论,54×40画幅理应成为中画幅产品的首选,但画幅越大,在制造时的难度就越高,良品率低,造价就昂贵。因此,使用这种画幅的相机动辄几十万元,很难让普通消费者承受。而44×33画幅则要好得多了,目前这个画幅的制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造价也已经接近全画幅水平。从价格上看,44×33画幅更适合作为民用中画幅相机的首选。 抛开价格因素不谈,再来说说两个画幅对相机体积的影响。众所周知,相机CMOS的大小决定相机卡口的直径,如果要放下54×40尺寸的CMOS,通过勾股定理可以得到相机卡口直径大约要在68mm,这还是理论上的直径,如果为了保证画面边角画质,就需要增加卡口大小,随之而来机身体积就会增加。如果不增加卡口大小,镜头设计难度就会大幅增加。但无论增加与否,为了保证边角画质,镜头像场都需要设计得更大,因此无论如何镜头体积都会增加。正因如此,使用54×40画幅的基本都是体积硕大的机身和镜头,这些产品只能用于广告行业,很难进行普及大众化。 巨大的中画幅相机 而44×33尺寸的CMOS,通过勾股定理可得相机卡口直径约为55mm,也就是说使用该尺寸CMOS的富士GFX50SII,理论上卡口直径最小可以做到55mm,比刚才68mm小了13mm,和全画幅机型尼康Z系列机型卡口直径相当。但是我们知道,现实中GFX50SII的卡口直径为65mm,也就是说,为了获得更好的画质,GFX50SII增加了卡口尺寸。同理,54×40的68mm若想获得更好的画质表现,恐怕要做到80mm直径才可以。 GFX系列的65mm卡口直径 综上,目前看来既想要大于全画幅的CMOS尺寸,又想要价格亲民、还想要画质优秀,最均衡的选择还是44×33更合理。这也是为什么GFX50SII无论在画质、价格还是机身体积上都能做到极致的原因之一。 TommySimonsen完美的边角画质 YuhanMa完美的边角画质 二、新防抖组件,小且“能打” GFX50SII作为一款小巧轻便的中画幅产品,颠覆了传统中画幅的操作习惯,更适合像全画幅机型那样手持拍摄,但作为万级别的高像素机型,它对于防抖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因此搭载高效的防抖组件必不可少。 其实从GFX开始,富士就开始在防抖上发力,毕竟高像素机型对于防抖的需求太高了。当时GFX的防抖等级为5.5级,到了GFXS时,新的防抖组件要比GFX时小了20%,轻了10%,但是防抖等级提升到了6级。而在GFX50SII时,新研发的防抖组件又比GFX时小了20%,轻了10%,但是防抖等级提升到了6.5级。 防抖组件减小体积的同时,还可以让传感器的抖动补偿提升0.5级,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传感器防抖需要依靠防抖组件内的空间来补偿机身的抖动,因此不要小看这0.5级的提升,这是富士在不妥协机身大小的前提下做出的巨大努力。 可以说,富士每一次的升级,都将GFX系列的防抖等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防抖组件体积重量降低,这让机身的大小与重量得到一定的减小和降低。如果单从防抖这一项技术来看,后续防抖组件如能再次有所突破,那么富士在机身设计方面的空间就更大了。 三、机身布局合理,操控简单 合理的机身布局不但可以令使用者在操作时更加顺畅,也可以让设计机身体积时更有底气。毕竟用更小的面积合理布局,机身的设计也可以更灵活。 说到机身布局,完全不要怀疑富士的水平,早在X系列时,小巧机身上的各种转盘都能合理设计,何况是在更大些的GFX中画幅机身上呢? 以GFX50SII为例,其采用了机型的设计,更适合手持拍摄,两手各司其职,效率更高。因此,它在布局上分别利用GFX50SII的两肩放置模式转盘以及肩屏和快门按钮,取景器、翻转屏一个不少地安装在机身背部,并将AF-ON按钮、菜单、快速调整对焦的摇杆、回放按钮放置在了液晶屏右侧。这种布局基本上一只右手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常用操作,而左手的功能一般都是设定好不会经常调整的,或者是不会频繁使用到的功能,比如模式转盘、删除照片等功能,因此可以更好的用左手托住镜头,保持拍摄的姿势,以便随时拍摄。 即便富士GFX系列在尽量让机身做到更小,但依旧保留了大型的明亮取景器、专业机型才有的肩屏、以及拍摄时取景更加方便的翻转屏幕。可以看出,即使中画幅机型在机身体积方面与全画幅机型有着天然的劣势,富士GFX还是没有一味地为了缩小体积而让操控缩水。而是通过更多细节去缩小机身体积和重量,这是值得点赞的地方。 与之相同的是在握持上的设计,同样没有因为机身体积而有所缩水,厚实的握柄可以让人长时间单手握持,并不觉得劳累。可以让摄影师将其当作相机那样去灵活取景拍摄,这是GFX的一大优势。 此外,GFX的菜单布局同样优秀,延续自X系列的菜单逻辑是经历过多少代产品的打磨形成的,这是富士GFX在菜单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很多传统中画幅机型无法相比的。 -end- 编辑 毕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25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