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导演来说,“二战”是一个永远有味道的题材,电影史上有很多出色的二战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是其中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爆发了20世纪最为残酷和惨烈的战争。苏联方面高达两三千万人牺牲,伤亡总数有近六千万人之多,对于苏德两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次“绝世浩劫”。在这场始于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止于年5月9日德国向苏联无条件投降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也涌现了无数的巾帼英雄。 据统计,在前线作战得到勋章和奖章的女军人就多达15万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的就是二战中苏联女兵的故事,影片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在这场战争中险些牺牲的英雄军人罗斯托茨基执导。 01一群英勇好战的巾帼英雄 这是一部彩色与黑白胶片混用的电影。 影片以彩色开场,一个来乡间游玩的女孩脱下摩托车头盔,眺望着远处的建筑。画面随即转入黑白,时间回到了年的夏天,这里是二战东部战线苏联前线不远的一处战场。 瓦斯科夫准尉向上级抱怨派驻在这里的兵总是因为喝酒及和妇女交往而军纪涣散。再次换防后,上级出人意料地派来了一队年轻女炮兵。这群女高射炮手迥异于男兵的生活方式,令古板的瓦斯科夫手足无措。 在一次空袭中,班长丽达击落了一架敌机,这时,彩色画面重回,我们得以获知这群女兵和平年代的生活和她们各自走上战场的原因。 02惨烈的战斗 丽达的母亲和儿子住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一天在她给家人送食物返回的途中碰见了两名德国伞兵,在向瓦斯科夫汇报后,后者挑选了五名志愿者(丽达、热妮娅、素妮娅、布里奇基娜、加尔卡)和他一起来完成跟踪并攻击敌军的任务。他们决定穿越危险的沼泽拦截德国人。 当他们终于到达德国伞兵必经之路时,却意外地发现敌人并非两人而是16人。因为人数的悬殊,女兵们扮成妇女伐木工砍树生火,试图让德军以为前方有大量平民而绕远道。 为了让计划成功,热妮娅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河里戏水,最终成功地迷惑了敌人。瓦斯科夫派布里奇基娜回基地寻求增援,但后者因为心急,不幸被沼泽吞没。本想避免正面遭遇的小分队,最终不得已在森林里和德军打起了游击战,姑娘们在激烈的战斗中相继牺牲。 瓦斯科夫一度想发起自杀攻击,却被姑娘们拆除了引爆装置。在四个姑娘阵亡后,重伤的班长丽达不想拖累瓦斯科夫,将儿子托付给他,开枪自杀。手臂中枪的瓦斯科夫满腔愤恨,仅靠着刀子就俘虏了剩下的三名德国伞兵,幸运地和前来接应的部队会合。 在惨烈的战斗中,见证巾帼英雄的气概。 三十年后,瓦斯科夫带着丽达的儿子来到战场的纪念碑前,影片开头的女孩也将树叶扎成的花束放在了碑前。 03不同于其他二战电影的独特视角 二战类型的电影有很多,有一些电影题材对准平民,还有一些则直接把视角放在军队上,但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却走了另外一条路,这部电影选择了一个二战题材的影片此前很少被再现的群体—战争中的女兵。 在刻板的性别想象里,女性温柔脆弱,从属于家庭空间,代表着人类的爱和希望。正义和邪恶的决战,仿佛只发生在男人之间,战争带来的流血、残忍、野蛮和疯狂,仿佛也只是男性在承受。由此观之,这部电影的视角足够独特,让其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二战电影。 其实,只要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电影一方面改变了这种刻板想象,极为真实有力地再现了苏联女兵在二战中的无畏与牺牲。一方面也利用这种刻板想象,通过展现美好的女性生命的毁灭,更富感染力地呈现了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给苏联带来的苦难,深入地刻画了反战的主题。 04巧妙的时空关系与黑白色彩的把控 除了导演高超的技巧和演员们杰出的表演,影片最让人称道的是它构筑得颇为特别的时空关系。 这不仅是指用黑白和彩色来表达不同时态所进行的穿插交错,更是指导演在彩色的回忆和幻想里通过极简的布景、急剧变焦来达成的情感捕捉。也就是说,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其实并没有获得一个确定的解码方式,影片虽然给出了不同时空的提示,但不同场景里的主观性和心理性却要观众自己去辨明和体会。 在某种意义上,每一次观看我们都可以站在不同时空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故事和故事中人的心路与选择,这其中有客观的过去、客观的现在也有主观的过去和幻想的未来。 如果我们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影片对于色彩把控也是极为讲究的,尤其是黑色与彩色的转换,在影片的结尾要将从过去生活到当下的瓦斯科夫、丽达之子与纯粹当下的郊游女孩,和早已牺牲的姑娘们统一在同一种彩色中的原因。过去所有伟大的牺牲,正是要创造一个没有战争阴霾的彩色的现在和未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70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