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s://www.cqcb.com/dyh/live/dyh703/2018-09-02/1061520.html

杭州一户人家的老账本仿佛时光机,记录了普通人家几十年的点点滴滴。

这引起了一波回忆杀。杭州的马先生看到报道后,想起前阵子收拾东西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几盘珍藏的磁带,一时颇有感触。

今天小时新闻记者和马先生聊了聊,听了一段关于声音、影像的故事。

现在,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用手机记录下身边的小美好。马先生记得,三十多年前,磁带加录音机的组合,同样能够感受声音的美妙。他参加工作后,会帮新人们记录婚礼那天的画面,只是这些内容存进了录像带里。此刻影院门庭冷落,但在线同样能够欣赏大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一度,大街小巷有像外卖小哥一样的电影“跑片员”。

翻看那些磁带、录像带,里面藏的都是马先生关于声、影、像的一些回忆。

或许,也是一代人关于视听共同的回忆。

遇到摄影家、电影家的沙龙很多,

年轻人也迷上了音像

八十年代末,马先生不想躲在父亲的羽翼下从事老一辈安排好的工作,自己学的是餐饮旅游,毕业后就进了酒店。

一开始在客房部工作,后来接触到了闭路电视。

马先生记得那时候老碰见摄影家、电影家、美术家等协会组织聚在一起搞沙龙,这让他觉得好奇很有意思,慢慢对音控、影像这方面的东西有了兴趣。

因为年轻,所以充满勇气,二十来岁的少年决定系统地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复习文化课、找师傅学习摄像、剪辑技术。在兴趣的驱动下,马先生考上了上海大学的电视摄像制作专业。

再说起来,马先生说自己和音乐影像这方面的缘分,其实老早就结下了。

很小的时候,父亲的战友在部队放电影,马先生就盯着看,“那时候看电影不方便,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想看电影,都是我父亲帮着弄到电影票的。”

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一部片子上了之后,一个区域里面几家电影院有一个“跑片员”,带着刻录好的电影胶卷,骑着自行车或者摩托车,这家电影院播完之后,匆匆赶到下一家。像极了现在外卖小哥,专门送“文化大餐”。

有时候,电影播放的时候还会出现小事故。要是电影看到一半,声音画面不见了,有经验的观众就知道,又“断片”了。由于是胶片电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难免,于是电影放映员就要“接片”,厅里坐着的观众,也只能耐心地等上一等。

磁带、录像带,

都是好久之前的东西了

马先生依旧记得,那时候的电影也很酷,有“周边”发售,“每出一部电影,就会出小人书,就是把电影画面拍下来。”很多次,父母带着马先生去新华书店淘货,可惜的是很多被亲戚家小孩要走了。

不过马先生手上,还保留着一些磁带。

刚参加工作时,马先生做过音控师,他说就和现在电台播音DJ带着耳机有点像。

也因为如此,他会有意识的保留一些东西,比方说这些磁带,有歌曲有戏剧,也有工作之初的录的东西,“还有二三十盘,觉得扔了可惜就一直保存着。”

邓丽君、陈红、李玲玉这些人的声音和倩影,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被镌刻进了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磁带里,在千家万户的录音机里,传唱过当年最潮的歌声。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走在时尚前端的年轻人,会在结婚的时候,请专业的团队,给自己的婚礼拍摄影像作为留念。

“刚开始拍好之后,把录像带给他们,要用录像机播放。”马先生记得,彼时制作这样的一套结婚录像,大概要块左右,如果做得精细点配上音乐价格还要再贵一两百块,一般人的工资,也就一千左右。

再后来,录像带刻成了影碟,磁带也变成了音乐碟片。

一个时代仿佛就这样过去了。

只是有的时候,还会有人拿出珍藏的古董宝贝“录像带”求修复,“其实说简单也挺简单的,一般就是断了,用透明的胶带粘起来就好,不过也要老师傅来做。”之前马先生也帮人翻录过一些录像带,只是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也许,很多人挤在一起看录像带,用一个小小的录音机听歌已经成了往事,但是承载着这些岁月的老物件依旧在。

正如马先生记忆中,胶木唱片放进留声机,流淌出来的也许不仅仅是音乐,而是共鸣。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黄伟芬

来源:钱江晚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82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