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7/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陈吉正在给林阿姨拍照。

林阿姨坐在正中间的椅子上,四周三点布光,主光、辅光以及轮廓光。

用来拍摄的这架大画幅胶片机像一个大箱子,中间是一段像风箱一样的皮腔。

头钻进风箱后的冠布里,可以看到清晰倒立的影像。

陈吉像裁缝一样披着量尺,用测光表一遍遍调光,他想要测到自己想要的数据,这样才能对拍出来的画面有个基本的预判。

这是明显有别于数码摄影的另一种体验——传统影像。

每张胶片的拍摄机会只有一次,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以你必须慢下来——构图、对焦、装片、测光......以及后期在暗房里繁复细致的冲洗。

每个环节都需要十分严谨,都凝聚着镜头前的思考和对快门下未来影像的未知等待。

传统影像馆

在很多人看来,传统影像如今早已被数码取代。它的缺点很明显,不能实时成像,手动对焦、测光,甚至还要冲洗......

但这些缺点,在陈吉眼里,恰巧就变成了胶片的魅力所在。

学习、等待、反省、提高......让每次按下快门都更有重量。处理胶片的过程是带着仪式感一步一步的进行。更重要的是,胶片作品更在于表现层次、质感等方面的原创性和真实性。

陈吉的摄影作品

陈吉擅长于新闻纪实类、环境人像类和商业静物类的拍摄。

在他的镜头下,人和世界的真实模样,并不是摄影技术的过度炫技,而是一五一十的光影复制。这也会让人更集中于画面中的情感表达。

陈吉的摄影作品

他在元宵夜拍摄的纪实作品《蹈火祈福闹元宵》入选北美摄影协会举办的全球华人新春摄影大赛,并获得最佳人气奖,部分作品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

获奖证书

陈吉曾经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不要轻易的摁下你的快门》,“我也有玩数码摄影,它的优点毋庸置疑。然而胶片的使用也没有没落。它们的关系更像是传承。如果用拍胶片的心态去拍数码,让摄影的节奏慢下来,更容易出现好的作品。”

近年来,陈吉一直在想一些问题:既然传统的技艺已经这么好,怎么让更多人看到呢?自己该发挥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前两年陈吉去参加全国大画幅年会,负责人说道,“你是十几年来第一个参加大画幅年会的福建人。”多种类似的契机的出现,让陈吉意识到,是时候要做些什么了。

陈吉注册了一个镜墨影像工作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俱乐部性质的传统影像馆——只要是跟传统影像有关的工艺,俱乐部都欢迎。这里将提供摄影棚的正常使用出租、拍摄、交流、学习、体验。

除此以外,陈吉的大画幅肖像胶片摄影展也在筹划当中,“一方面想勾起老摄影师对胶片摄影的回忆;另一方面想调动起年轻人对胶片摄影的新鲜感。”抽丝剥茧,把传统影像的美展现出来,总能留下点什么吧。

我的暗房

传统影像的工作一半在于拍摄,一半在于暗房操作。

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今天,陈吉前后拥有了4间暗房。对他来说,在暗房里冲洗照片,那是很惬意的时光,“只要能按时给我送饭,我就可以一直呆在这里。”

陈吉的暗房一角

这是他对这份工作最真挚的热爱。今年因新冠疫情让我们不得不宅在家中,这样的“好事”让他开心不已,他有更多的时间在暗房里提升技术、学习充电。

陈吉的暗房一角

陈吉的第4间暗房是福州现在少有的相对完善的专业暗房。暗房里面的设施都是陈吉一点一点亲手置办起来的。

陈吉的暗房一角

水池占了暗房四分之一的面积,上方是排列有序的药水瓶和晾晒用的绳索夹子,墙壁上挂着冲洗出来的各种照片。

陈吉的暗房一角

有一组照片叫《父亲的遗物》。陈吉的父亲喜欢自己做点手工木活。以前,他的很多摄影器材,诸如摄像箱、观片器等都出自父亲之手。

电钻是几十年前,他和父亲一起去杭州买的;手柄用烂的锤子,父亲自己重新又缠好;这把玻璃刀义务帮过九彩小学(现如今已是钱塘小学)装过玻璃......

陈吉摄影作品《怀念》

面对眼前这些带着温度的影像,独有的颗粒感带着一种缺陷的真实感,似乎更能告诉大家,我拍摄的是回忆。也不禁再次让人相信,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

陈吉摄影作品

“冲洗胶卷的过程是完全不能见光的”。陈吉招呼我们坐好后,便“啪”地一声关掉了电灯。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房里,所有器材都是靠摸出来的,听到他把底片装进不透光的胶卷罐时发出的碰撞声。这完全就是摄影者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几分钟后,眼前重新明亮起来。陈吉在水池前配药水,从胶片的显影、停显、定影、水洗......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仿佛就是时间的波纹。

影响胶片冲洗的意外很多,从装胶卷、取胶卷的方式,到冲照片时药水的浓度、温度和显影的时间,都会使最后的成片有所不同。

接下来的4个多小时里,我们带着期待的滤镜等待胶片的冲洗,而往往胶片的成色和光线总不负众望,柔润地如梦似幻,震撼得心里不由得颤了颤。

冲洗成功的反转片冲洗成功的负片

我们忍不住俯下身靠照片再近一些——传统摄影影像非常细腻,由纳米级的金属银颗粒堆积而成,能将妆容、造型及环境氛围再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陈吉摄影作品

一边被时代抛弃,一边被社会容纳。银盐下的独特魅力就像“从前车马慢”的感觉,带着延迟的满足,越慢越惊喜。

须知

摄影摄像

李佳霖

部分图片

由艺术家提供

视频剪辑

李佳霖

统筹

苏兰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4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