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pf.39.net/bdfyy/zqbdf/180415/6169106.html

还记得笔者很小的时候,常对着电视、画册里那些手捧相机的人发呆。一方面是对那个能留住影响的方盒子深深地好奇,另一方面是,我十分喜欢那部黑白相间的长方体“方盒子”,相比那些双镜头的“庞然大物”,既美观,又小巧,举起来拍照姿势还帅。直到多年后玩起摄影来,我才逐渐了解到,那部曾使我无限着迷的小相机就是旁轴,而那部偶然在电影频道的外国大片里看到的旁轴,就是大名鼎鼎的平民徕卡M6。

徕卡:我也曾和时代抗争过

某种意义上,数码时代的突然到来是一众传统光学厂家的灾难。在光学领域悉心数十载如一日的工匠修行,似乎就在一刹那,就被那些由东洋远道而来的“电子专家、算法大师”们所绞杀。那些精妙的可极速开合的机械快门、精工制造的镜头,在电子快门与大规模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的双重绞杀下,几乎被狂虐;而胶片的丰富层次与高画质,也轻而易举的被半幅、中幅乃至全幅传感器所追赶;在柯达、福伦达等名声在外的相机厂家也逐渐沉沦之时,徕卡委曲求全,推出了它的第一款数码旁轴M8。

曾有资深摄友这样评价M8:“它的画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拍出的照片有一种可被感知的丰满和浓郁,立体空间里少一点轻浮感,且耐看。画质经得起品。”这样的评价是公允且客观的,是基于徕卡镜头优质的用料与不计成本的冗余设计,以及一块由柯达代工的万像素、APS-H尺寸(略大于APS-C)的CCD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徕卡还有着自己的坚持,最快1/秒的机械快门于传承自经典徕卡机身的纯手动黄斑对焦,听觉感与仪式感在电子化大潮下显得尤为“孤傲”与珍贵。

某种程度上M8可算作是早期数码旁轴中为数不多的先行者并成功存活至近些年的少数幸运儿之一,然而为了追求与众不同而采用的手动对焦形式与机械快门,形式大于实际,且高昂的售价不接地气,使M6时代营造的良好亲民形象不复存在,徕卡逐渐沦为相机品牌中的爱马仕。

富士:接地气的小清新

相较于徕卡错愕中“忍辱负重”的迎接数码时代,富士则有一种与时代为伍的自如感。早在年就与尼康合作推出了尼康E2,并逐渐主动降低胶片与胶片设备在其品牌产品线中的比重。而年正式推出的X-Pro1,则是其进军旁轴类外观微单系统的试水之作并一炮而红,到了年除,富士正式发布了其X系列的第四代力作XV。

富士XV配备了万有效像素,与富士旗舰机型X-T3一致的APS-C画幅X-TransCMOS4背照式传感器和X-Processor4高速图像处理引擎,感光度可以扩展至,因而使得XV拥有不俗的画质。而支持面部/眼部识别,拥有点的对焦系统,也让XV的操作更加便捷。另外,富士XV搭载了3英寸万像素的翻折触摸屏幕,这是X系列之前产品所没有的,这样的升级十分的接地气。

总结:时代在进步,老前辈再见

徕卡M8作为发布较早的数码旁轴类相机,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数码旁轴这个摄影器材的子门类,但高高在上的品牌与高昂的成本以及追求情怀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用户体验的对焦与快门设计,使得它并不易成为普通千家万户用来日常使用的产品。而富士XV,虽然有着与徕卡M8近似的造型,但确确实实是一款功能更宜人,价格更亲民的中等价位器材。用更先进的技术延续了上世纪的旁轴传奇。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9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