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为期10天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雨中落下帷幕,这场40余万影迷的集体狂欢暂时归于宁静。但在申城,关于光影的故事还在继续发生着。从片场到机房,从历史到未来,从守旧到创新,他们有的忙着为老胶片“化妆”“美容”,修复珍贵的旧时光;有的忙着开发新技术,探秘未来电影的新天地。 在倏忽而过的上影节30光年里,他们默默无闻,却用“工匠精神”细细打磨着手中的小小梦想,也悄然为中国电影注入了走向世界的硬核力量。 专访上影节幕后的4K胶片修复师: 抢救“毁容”的胶片,让老片经典“重生” 电影修复师正在检查胶片破损情况。■摄影贡俊祺 海量画面需要一帧帧来“抢救”。■摄影贡俊祺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了帷幕,过去10天,40余万影迷在这里集体狂欢,“4K修复单元”再度成为大家的心头好。从《早春二月》到《末代皇帝》,从《犬神家族》到《教父》系列,场场座无虚席。 这些经典老片除了电影本身的独特魅力外,还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他们用一双巧手为老胶片拂去尘埃,一帧帧抢救“毁容”的画面,让这些银幕佳作旧貌换新颜。他们就是和时间赛跑的电影修复师。 像保护眼睛一样 呵护珍贵胶片 胡玉娥是其中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上海电影技术厂有限公司工作,曾经亲历大量印制拷贝的黄金时代。“年左右,胶片越来越少,厂里开始组建电影修复团队,许多技术岗人员纷纷转型。”原本从事剪接工作的胡玉娥也转型成为一名电影胶片修复师。 这也是电影修复的前端关卡。“一般来说,素材送入厂后,首先就要进‘查验室’检查胶片的状况,看看有无霉斑,破损程度怎么样。”然后才被送到胡玉娥所在的物理修复团队。 这个环节是十分细致的手上功夫。因为封存在盒子中的老胶片随着时间的侵蚀会出现各种问题,工作人员在修复时,需要先用清洁工具手工清除尘埃、去除霉点、修理斑点或断裂的齿孔,并用标准的牵引片取代坏的牵引片,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一盘米的胶片,单单这一个环节,有时就要忙上两三个礼拜。” 完成这一步后,素材会被送到超声波洁片机给片子“洗个澡”。“如果胶片上的齿孔有问题,放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断掉,还会影响后续的扫描质量和数字修复。”用胡玉娥的话说,团队上下呵护底片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双手触碰的时候就像抚摸婴儿一样温柔。“交到我们手里的都是非常珍贵的影像,一个不起眼的瑕疵就有可能让一段时代记忆就此消失,所以这份工作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 和时间赛跑 海量画面一帧帧“抢救” 胡玉娥的工作完成后,影片修复的接力棒将交到电影修复主管、“80后”数字修复师胡勍勍的手中。这个过程需要他所在的数字修复团队的技术人员们,通过电脑一帧帧降噪、去除颗粒。听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却要经过“八十一难”。 胡勍勍给记者列了这样一组数据:一秒钟的画面有24帧,就相当于24幅画面,而一部90分钟的电影一般在18万帧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修复师要逐帧对18万张图片进行修复。一位熟练的技术人员一天平均能修复帧左右,算起来也只有三四分钟的影像。碰到4K的情况,问题被放大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几何倍的增长。“所以,修复的难点就在于数量级。” 胡勍勍还记得,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时,他们接到了为年黄蜀芹导演的电影《画魂》进行4K修复的任务。以往有些电影,整部片子是一个片级,因此只要找到一个参数就可以处理。但《画魂》的修复,由于不同型号的底片,噪点呈现各异,因此每个镜头的参数都要单独设置,非常复杂。当时,厂里专门配备了近20人的团队,7台设备、两班倒、24小时连轴转,历时三个月才让经典影片得以“重生”。 今年上影节期间,上海电影技术厂有限公司的电影修复团队再次参与了《人·鬼·情》等影片的修复工作。看到这些老电影呈现在大银幕上,吸引无数年轻观众的瞩目,胡勍勍感叹,“先是一颗心放下来了,然后有一些自豪。” 修旧如旧 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我们也在摸索,但修复遵循的基本原则始终是修旧如旧。”在胡玉娥看来,电影修复就像文物修复一样,要让影片最大程度地还原成当时的样子。有些画面,通过新技术可以完善,但也可能因此丢了老电影的质感,破坏了它的艺术性。 “就像刚开始有数字修复时,对于噪点究竟保留多少,我们也曾存在疑虑。保留太多画面不干净,太少了又没了当年的感觉,所以需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和画面细节等多方面进行精准把控。”胡勍勍坦言,这不仅考验着每位修复师的技术,更需要丰富的艺术积累做铺垫。 因此,电影修复师常常会邀请当年影片的主创人员到现场指导,“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回忆,最大程度地贴合原片。”当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修复师们也会用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老电影。“比如有些影片由于条件限制,当年无法实现的部分,我们在这个阶段可以弥补当年的遗憾。”胡勍勍说。 与大师对话 修复老艺术家的初心 让人欣喜的是,从上海电影技术厂有限公司修复的第一部电影《一夜歌星》开始,团队上下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坚持,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到。特别是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创“4k修复”后,每年这个单元的展映场次都是一票难求。 胡勍勍告诉记者,做了那么多年电影修复,对他来说,这个过程越来越像一场与大师的对话,那些电影大师们在表演、创作上的考究被一层层放大,让人非常感动。 一旁的胡玉娥也频频点头赞同,随后,她的一番话更是道出了所有电影修复师的心声:“电影记载着历史和社会变迁,胶片中凝聚着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我们的双手能留存历史,让这些银幕佳作以崭新的面貌再度与观众见面,我们很自豪。” 说到这里,胡玉娥顿了顿,没有继续,她用一个微笑结束了当天的采访。那没说出口的半句话,或许早已经铭刻在每一位电影修复师的心里:我们修复的是电影,也是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的初心! 科幻导演郭帆: 再不努力创新《流浪地球3》就成纪录片了 导演郭帆在试用机械臂。■受访对象供图 《流浪地球》剧照■受访对象供图 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在全国院线热映,创造了40.29亿元的票房佳绩,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月球基地等“硬核科技”引发全民热议。本届上影节,“科技”也成为关键词之一。首次推出的“科幻电影周”主题论坛上,无论是电影创作者、科学家,还是行业学者、产业专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电影技术的革新。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中国科幻电影何去何从?面对新技术的冲击,电影创作者又该如何应对?导演郭帆向记者道出了他的焦虑与期许。 从不会做道具 到高精尖置景批量生产 众所周知,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化,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科技发展烙印,科幻电影更是将科技探索与艺术想象完美融合的典型。 “我们都知道电影经历了几个时期,比如胶片时代,可以暂且把它理解为电影工业化的1.0。而真正的数字时代很短,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工业化的2.0。”《流浪地球》就是典型的工业2.0阶段的成果。 从1.0到2.0,中国电影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郭帆的感触十分具象,“拍摄第一部时,我们连置景道具都不知怎么去做,比如宇航服、机械臂等,是通过国际学习交流才一步步摸索出流程。”而短短4年后,《流浪地球2》面世时,片中的诸多高精尖置景已经可以批量生产,比如浩瀚的太空场景、天崩地裂的场面等制作难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郭帆强调,这次道具置景上的“弯道超车”,来自国家制造业实力的提升,强盛的国家实力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而这也是多年前,他投身电影行业做导演的初衷。“我喜欢科幻电影,它最大的魅力是,没准我们今天拍的东西,几十年后就变成了真的。科技的进步,时刻都在革新我们对未来影视创作的深入理解。”只不过,让郭帆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追赶上了2.0,电影工业化转眼又进入了人工智能3.0时代。 再不努力《流浪地球3》 就成纪录片了 采访当天,郭帆给记者分享了一段自己最近给演员张颂文看视频的故事,视频内容为一位外国中年男性的一段讲话,但事实上整段视频完全由AI合成制作。“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这个人,也没有背后的摄影师、美术设计,这段视频就是靠一段文字凭空生成的。” 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郭帆已经不止一次表示了焦虑。“在《流浪地球2》中,我们已经有包括演员年龄老化与年轻化的处理、声音复原修复的处理以及数字人的制作等AI技术的应用。”因此,电影结尾,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最终通过“数字上载”的方式,给了自己和女儿丫丫“数字生命”。 郭帆在编剧阶段把这段剧情的时间点设置为了年,然而没想到的是,年影片上映没多久,ChatGPT就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各种“数字人”出现,科幻突然变成了现实。这让郭帆有些措手不及,“三年前,编剧已经基本构思好了《流浪地球3》的剧情,但现实比剧情更精彩,AI的发展速度超乎我的想象。” 也是因为这样,对于无数影迷的“催更”,郭帆的回应是,不会贸然开始拍摄制作。“我们未来会有一个规划,尽快地去做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考察,包括顶级的视效技术公司、高校研究所,我们需要去全面地重新认识、亲身体验一下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之后才能规划好一个路径,知道如何把它呈现在大银幕上。” 面对人工智能,郭帆充满了紧迫感,电影创作者已经没有时间可浪费,“因为它几乎是一夜之间的翻转,而且以每两周的速率迭代和进化。”他甚至调侃,“如果我们再不努力,那么《流浪地球3》可能会变成纪录片。” 拥抱新技术 但电影的核心仍是情感 不过,在ChatGPT等新应用和设备的热潮下,略显焦虑的郭帆也有他的“冷思考”。向未来“投石”探路远方,中国科幻电影何去何从?郭帆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可以拥抱新技术,但不要忘掉科幻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电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们的高概念、高技术和情感没有关系的话,它就变成了科普,如何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事实上,在创作《流浪地球》的过程中,团队上下就走过不少弯路。“最开始我们也将大量精力放在高概念上,但最终你会发现,走进影院,令观众感动的还是情感的连接”。 风靡全球的电影《星际穿越》中,虫洞、黑洞等科幻设定都与库珀的父女情“绑”在一起;《流浪地球2》里,图恒宇最终进入数字世界,也是为了与去世的女儿再次相见。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与“情感”要呈现出一种互补关系,搭建一个可信的世界,观众才会买账。 因此,当科技跑出加速度时,作为电影创作者的郭帆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激进,甚至要比以往更加耐心打磨。就像出现在《流浪地球2》海报中的那句话,“我们还是那群笨笨的人,我们依旧有点勇敢,我们决定,再度启程。”郭帆和他的团队强调的就是那份初心。 “当下,AI在影视上的可应用度越来越高,‘慢慢’这个词会越来越少。作为创作者,应该怎么面对未来的内容生产,怎么创作,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郭帆也在找寻答案,但他从未怀疑的是,“中国科幻电影要想真正打动观众、走向世界,必须要有一种不投机取巧的诚意、毅力和创作动力。”从这一点来讲,郭帆希望自己慢一点、细一点,好好打磨他的小小梦想。 记者手记 照见历史奔赴未来 自年诞生之日起,上海国际电影节就被冠以“世界之名”。每年6月,全球电影人都会从地球各个角落赶来上海,准时赴约,走上红毯,让世界电影步入“中国时区”。 从第一届33个国家和地区的部影片参展参赛,到本届个国家和地区近部作品,30年来,始终与中国电影发展风雨相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茁壮成长、生机勃勃,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生动写照。 但这束耀眼的光芒,并不只来自红毯前的万众瞩目,还有无数幕后电影人的殚精竭虑和无私付出。他们默默无闻,却年复一年地以“工匠精神”在薪火相传中延续着中国电影的技艺与初心,造就了银幕上越来越多的时代经典和影院里亿万观众的视听震撼与精神满足,推动着已经有30年光影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前奔跑,推动着中国电影向着未来闪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xxcb.cn。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92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