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9日,柯达公司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对于成立年的影像巨头柯达来说,它辉煌的历史终于走到尽头。柯达是胶片时代毫无争议的霸主,但同样也可以说“成也胶片,败也胶片”。胶片带给柯达辉煌的历史、无限的荣光、巨额的利润,导致他们迟迟不愿走出这个安乐窝,对数码影像反应迟钝,以至于被市场所抛弃。年,柯达实验室研发出了全球首台数码相机,年推出基于尼康技术的首款数码单反DCS,几年后又推出首款傻瓜(PointandShot)数码相机。可以说,柯达是数码影像的领跑者。当时,柯达高层对数码影像技术存在两方面的顾虑:一方面担心数码影像会蚕食胶片市场,冲击公司的巨额利润;另一方面认为打印照片是人们保存记忆的首选手段。他们对照片冲印市场恋恋不舍,导致了对数字化时代准备不足。或许是柯达在胶片时代过于成功,柯达不愿放弃冲印连锁市场。在数码影像已经明显成为大势所趋的年,柯达将中国冲印店的数量增加到多家,虽然柯达后期曾采取措施重组这些店铺,但也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并且收效甚微。柯达的产品属于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从利学企业文化理论分析,物质层受人性层的影响,作为物质层的产品,应该遵循人性层“为己欲、存人欲,存人欲、为己欲;灭人欲、灭己欲,灭己欲、灭人欲”的理论进行研发。当时,市场上的客户需求,即“人欲”,已经由胶片变成了数码产品。柯达公司虽然掌握了消费者的“人欲”为数码产品、彩色胶片会被逐步淘汰这一趋势,但是,柯达公司认为自己的主要利润来源于胶片及相关产业,他们不愿意迅速放弃这个行业,导致了他们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人欲”,走上了一条“灭人欲”的道路。按照利学企业文化理论,“灭人欲”的结果必然是“灭己欲”。消费者“趋利避害”,只好抛弃柯达彩色胶片产品,选择其他厂家的数码产品。“灭人欲,灭己欲”,最终导致柯达公司的胶片产品被数码产品替代。与其说柯达产品战略的错误,不如说柯达的企业文化物质层违反了利学企业文化中人性层的要求。物质层作为企业文化最表层的体现,分为产品及服务、企业容貌、生产环境、技术装备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要受到利学企业文化人性层的深刻影响。对于产品及其服务,企业的“己欲”就是通过对客户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得到利益。这个利益可以是眼前的利益——利润,也可以是长远的利益——美誉度。消费者付出了金钱,他们的“人欲”是什么?就是获得他们想要的合格产品和合格服务。消费的过程就是交换,用企业的“己欲”与消费者的“人欲”进行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消费者的“人欲”没有得到满足,不是企业没有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产品或服务不合格,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是灭了消费者的“人欲”。消费者就不再接受产品或服务,同样是灭了企业的“己欲”。总结:企业产品和服务就是利学企业文化人性层的物质体现。而企业容貌、生产环境、技术装备等物质文化,同样是利学企业文化人性层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66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