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石矗立于鹰山山腰,其下为蜿蜒曲折之举水河,通高逾三米,酷似猿人。吾强名之“古猿巡河”。石据险而稳,北望举水源,象征麻城悠久历史。据县志载,早在新时期时代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年),麻城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并有遗址留存。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文化是与中原商周文化并存而独立发展之文明体系。邑人口头禅,对某人某事不以为然,则曰“不服周”,实乃楚人与周人相抵抗之写照。此图发表于《麻城报》年11月15日第二版,于近日翻拍于麻城市档案馆。原图为胶片冲洗,底片一时难寻。在山清水秀之地,有巨佛护佑,当为吉兆。摄于夫子河镇接天山。仙人遗世独立,欲白日飞升,似又留恋人间胜景。神仙心思,岂凡夫俗子所能揣度?此麻邑著名之龟峰石,龟首龟背浑然一体,龟裂尽现。神龟吞日,虽遭天帝打压,躯体下坠,而怒目向天,不坠青云之志。坐落于矮桥至熊家铺道边河中,石名印章石,河名印石涧,相传悟空大闹天宫,偷窃玉皇大帝印章,后遗落于此,化为兹石。印石大小望牛便知。位于张家畈镇黄市新桥村后山,酷肖猴头。换一角度端详,又似一得道高僧,身披袈裟,闭目入定。造化神奇,唯有叹服而已。位于白鸭山(又名白臬山、白蘖山、白额山),为邑中名胜“雁台”。光绪八年《麻城县志》:“(雁)台在县东白蘖山之南,有石平坦如席。释道一修真是山,早晚率沙弥课颂于其上,梵呗一声,群雁下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道力与佛性均作如是观”。巨石朝阳,为僧家讲经、晒经之所,边上一石,状如头颅,乃“顽石点头”。修道之人常将经书置此曝晒,又名晒经台,有民谣为证:“六月六晒经,人见停走,鸟过停飞”。白鸭山实为“奇石宝库”。山体本为鸭形,头、身、蹼俱全。又满山遍布奇石,其中三象石堪称一绝。象,瑞兽也,厚重稳行,能驮宝瓶,素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说,寓意河清海晏、民康物阜。白鸭集儒、道、释三教于一山,建有三教堂,分上中下三院,在麻邑久负盛名;梅公之焕在此读书,冬有山洞庇护,夏无蚊蝇滋扰;一代高僧道一曾寓居福建武夷山多年,后安居于此,则白鸭风光不让武夷。道一圆寂,有大同宝塔纪念,今白鸭周遭为采石场,塔院暂应无恙。别人执牛耳,我今执象耳。象腿何其壮也!白鸭山顶现 “一阳神指”,“指”或“止”乎?相传白鸭内藏金街,宝藏无数,百年后,白鸭或将不存,呜呼哀哉!神鸭以一己之躯,存而峨然作三教道场,为贤者居;亡则散化亿万金银,造福麻邑子孙。万物固有定数,则奇石安往?吾为之祷。从前有座山——张家畈东南沟有山石如碟倒扑者八,故名八碟山,传为八仙所用,又名八叠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和尚,名字叫海棠。一日来了一贩姜商人,浑身脓疮,寄居山寺,海棠嫌恶脓疮,又明说要一斤生姜,却偷拿两斤。卖姜人走时留下字条:“洞宾有意度海棠,海棠嫌我一身疮;口中念的平安佛,一斤称我二斤姜。”原来卖姜人乃仙人吕洞宾,特来考察和尚修炼成果,有意度其成仙。见此,海棠懊恼莫及。位于阎家河九龙山西面,龙缠顶而鹰蓄势。岩尖酷似鹰喙,腹壁陡峭,上有蚀痕,类刀枪剑戟之影,山面有凹坑无数,形如马蹄,半山腰有一石洞,名唐王洞,相传唐王李世民避敌此洞。岩后乃九龙山,柏子塔千载巍巍,九龙寺香烟袅袅。山石呈丹霞貌,夕照之下遍体通红。方圆数里有驻跸、游荡二山,失笔(衍为石壁)、奉笔二畈,皆传与李世民有关。位于龟峰山之“险八脚”,相传为天宫织女遗梭所化,又名冲担石,险峻异常,胆小之人不敢近身。年我市投拍电视连续剧《麻姑献寿》,吾在此目睹“仙女”下凡。位于福田河镇三节街龙潭大峡谷入口处。附近河岸边有平房,为上世纪70年代一剧团驻地,咿呀之声不绝于耳。忽一日风雨晦暝,俄而雨住,河中惊现一石,体形硕大,酷似青蛙,团员见此,脱口而出:“蛙王听戏来了”。位于南湖办事处闵集枫香畈龙潭谷,亦称龙潭冲,附近有大量与观音相关之遗迹与传说,此谷为游荡、四望、白鸭三山挤压及流水切割而成,山高谷深,上有古寺古洞,下有瀑布幽潭,中有一石兀立,每当月圆之时,则现“犀牛望月”之奇观。黄土岗镇槐树边村鸡冠石湾,因附近山石酷肖鸡冠而得名。相传,天庭二十八星宿之昴日鸡,因报晓误时,被玉帝贬下凡间。昴日鸡化作一只金鸡,隐居于鸡冠岩,岩下是清澈河水。它将身体藏入山中,只在报晓和饮水之时,才将头露出。久之,鸡冠化为岩石,鸡身当“刑满”重归二十八宿之列。本文系转载:原文作者:鲍冰,男性,网名冰河入梦,现供职于麻城市教育局。原文标题:文苑:《鲍冰:太平有象——麻城奇石初录》原文链接见文末的:了解更多,点进去即可直接获取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6250.html |